有機? 無毒? 友善耕做? 生態?,一堆名詞,它們之間有什麼差異?
有機農業
是『法定名詞』,在2019年5月上路的相關法規,嚴格規定並詮釋『有機』定義,隨便宣稱有機是觸法的。
法令中對於有機的條件有明文要求;水源、土質需送檢,另需經過漫長的2-3年審核期,方得取得有機資格,投入成本極高。
遵照原則:
四不原則:
不灑農藥 (使用環境賀爾蒙、天敵防治,如:微生物防治)
不施人工肥 (有機肥可根本改善土壤結構,但見效慢)
不破壞環境
不基因改造
二大原則:
生態循環平衡
水土保育
相關產品:
友善耕做
友善耕做怎麼做?
傳統農法中長期用化肥與農藥,導致的土壤結構失衡後,陷入重藥與重肥的惡性循環。
而友善農法在於利用天然肥料、培養好菌養地,找回土壤地力,當土壤回歸中性。
土地壞菌少了,也就不用用藥
土壤變肥沃了,化肥就不用了
好菌變多了,農作抵抗力提高,病蟲害自然也就消失了
當以上目標達成了,野生動物也就會來光顧了。
總言:
『只要與自然和諧共存,與動物分享這塊土地,都能稱友善耕做。』
P.S :『有機農業』與『友善耕做』,目標條件基本相同。
但不同在於:
有機有強制規定與相關罰責;友善耕做沒有。
有機有認證,且有專屬標章;友善耕做雖有相關推廣團體,但無認證標章。
所以 友善耕做≠有機農業 但 有機農業=友善耕做
無毒農業
相對寬鬆,法令上並沒有針對此做明文規範。
只要不毒害環境、不毒害身體健康,遵守栽培規範而生產出符合規定安全無疑慮的農產,都可稱無毒。
狹義上在一般農法下,落實『安全採收期』之產品,沒有農藥殘留被檢出,也可稱無毒。
生態農業
與有機農業有局部相似,但他更像一個議題,範圍也更廣。
起因為世界性的氣候變遷、慣行農法,大量的使用化肥與農藥,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系統退化。
於是聯合國發起倡議恢復或重建社會-生態的生產地景
生態地景是一種特殊的地形地貌、森林、水文、植被、土地利用和鄉村聚落的整合性結構;對農業、生物保育以及農村生計的永續性,採取一種全面整合。
目的為利用重建生物棲地,增加「指標物種和其他有益天敵」達到生態平衡,同時兼顧糧食生產。
生態農業必須同時達到三項指標:
屏東的「老鷹紅豆」就是台灣生態農業的典範之一。
相關產品